从课堂结构看,本课以读为贯穿全课的线索,阅读教学不离“读”,似乎并不奇怪,但仔细研究本课的“读”,你会发现,“读”是串起语言与精神的“珍珠”。
在《我想》一课的学习中,梁老师能贯彻新课程的理念“以学生为主体,尊重他们的独特理解、体验和感受”,创设情境(充分利用课件中的风景画和音像),辅以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和描述,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诗歌的意境,在赏读中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;而后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汇报方式理解诗歌。 一、读文识词,在文本形象中建构语言与精神
理解词意,不能脱离文本与具体的语言环境,这是阅读教学的一条基本规则。梁老师深谙其道,她将词义的理解交融于文本形象、情境,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,使学生不仅获得字面的意思,而且感受到词语所携带的形象、情味和意蕴。抓住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学生深刻体会,如通过“比动作”理解“悠荡”一词;通过比较理解“汲取”和“吸取”,从而加深理解“汲取”的意思等等,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,进而促使学生对课文朗读的投入。
二、读出语感,语言与精神自然滋长
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,是在长期的读写中,对语言不断地进行比较、揣摩、欣赏中逐渐积累起来的。语感的训练,应把语言与情感的体味结合起来,把语言与生活的体验结合起来,引导学生在关键词句上“咬文嚼字”,达到既体悟情感,又积累语言的目的,实现“工具性”与“人文性”的水乳交融。
在教学中,梁老师紧扣三年级“抓重点词句整体理解课文” 这一阅读目标,抓住重点句“蓝天是我的课堂”和“飞到遥远的地方”,引导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发散思维,联系生活经验展开大胆的想象,获得许多令人惊喜的成果。
换词积累是常见的语言训练,但当它与语感训练融为一体时,就更具情景性、形象性和丰富性。学生积累的不是理性的概念意义,而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味到的语言的形象感、情味感以及依附于语言的文化因子,也一并积淀于大脑,内化为学生的心智结构,转化为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,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,增强了学生的语文素养。
三、读写结合,运用语言的同时助长精神的发育
学习语言的终极目标是运用语言,在阅读教学中,要恰当安排运用语言的训练。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,比较多的是运用读写结合的方式来迁移巩固,往往都是课文内容的“仿写”、“扩写”、“续写”……这些训练,都与领悟课文的内容、思想、情感互涵互动,和谐运行。
本课,梁老师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,设置“想象与还原的语言训练”环节,让学生走进文中人物和作者的内心世界,或者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意境,进行表达训练,对教学内容进行还原、活化或补白,把教材的语言文字还原为它所反映的语言情境,或想象补白可能出现的情境,就会进入“意”与“言”兼得,“虚”与“实”交融的语言境界。
把表达训练还原于文本之中,进行整体朗读,不但激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,丰富了文本内容,而且提升了人文内涵,让学生入其境、通其心、感其情,同时享受了与作者一起创作的成就感,达到了“工具”共“人文”一色,“意”与“言”齐飞的理想境界。
|